这种顺应四季的“养生”阐述得更具体详细,可操作性也更强。
到东汉,名医张仲景在治疗寒热病时还要让病人喝热稀粥助药力,服药期间有诸多忌口,如生冷、黏腻、辛味食物。
到隋唐,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专门讨论了“食疗”,主张“为医者,当须先晓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,食疗不愈,然后命药”,确立了“药治不如食疗”的原则。直至今天,上了年纪的人为保健康,也总会分享各种各样的食疗保健方。
到东晋,炼丹达人葛洪又从道家的角度对养生做了一次大探讨。《抱朴子》中,把身体比作一个国家,器官比作国家中的富室,四肢相当于郊野,骨节分工合作犹如百官,腠理相当于街道。养生犹如治国。当然他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的途径,如注重吐纳炼气,精神上要淡泊愉悦,除去荒诞的长生不老丹药,还是比较科学的。与之相反,同时期的颜之推在《颜氏家训》对炼丹谬论大加贬斥,认为养生还得是强身健体外加吃一些药食同源的药物,如杏仁、枸杞、黄精、白术等。
及至唐代,佛家的影响愈渐深入,与道家的长生不老、修炼成仙不同,佛教中肉体是不可能长生不死的,所以讲求的更多的反而是一种超脱的状态。许是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,当时的医学家孙思邈将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总结得更为全面:养生首先道德情操得高尚,在养性的基础上,还要配合饮食起居。但不管怎么说,养生在当时大多限于上层社会。